从事吟诵教育二十四年感言发表时间:2019-06-09 13:46作者:陈少松 从1987年秋季开始,我在南京师大中文系给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已有二十四个年头。记得开课之前,有位前辈同人非常友善而不无疑虑地对我说:“吟诵作为一门课来开,得慎重!现在的青年学生还会喜欢这传统的玩意儿吗?”我说:“试试看吧。我作好了失败的思想准备,不过,我会加倍努力的!”开课以后的情况如何呢?第一年有69名学生报名选修,第二年增加到88人,第四年98人,第六年118人,以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总是络绎不绝。高校扩招后,由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人数太多,就分成两个班,秋季和春季都开课。系里见这门课颇受学生欢迎,将它确定为一门主干选修课,并制订出“《古诗文吟诵》教学大纲”。开课二十四年来,共有2680多名南师大学生(其中包括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港澳台的留学生)选修了这门课。另外,有些年曾给系里研究生以及无锡教育学院、南师大中北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的本科生开过这门课,共有540多名学生选修。除了开吟诵选修课,还应邀在南京师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给大学生们作过多场的吟诵讲座,均受到热烈欢迎。二十四年的教育实践不仅让我坚信,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吟诵仍然深为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们所喜爱,而且使我在探索之路上备尝甘苦,体会多多。 一、多方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吟诵的积极性
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努力培养 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古诗文吟诵”课的实践性较强,但倘若只是教会学生吟几首诗词、几篇文章,就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宗旨。系里制订的“《古诗文吟诵》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青年学生中培养一批喜爱并能承传吟诵这门中华绝学的人才,提升他们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层次,为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贡献。”我以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吟诵传人,除了要十分喜爱吟诵外,首先,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学会吟诵。我的课重视吟诵理论的教学,因为我觉得,理论能让你明白为什幺要这样吟诵,这样吟诵的奥妙在哪里,能指导你怎样将这首作品吟诵得更好些。比如,近体诗吟诵怎样“依字行腔”?吟家们总结出了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则——“平长仄短”;若要追究为什幺“平长仄短”?可就音韵学和诗律学的角度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再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寿镜吾老先生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的情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讲到这里时,忽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为什幺寿老先生读到这里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还摇头晃脑呢?”这个问题可难住了老师,不知如何回答,却又要面子,就来个反问:“我又不是寿老先生,怎幺知道他会这样的呢!”其实脸露微笑和摇头晃脑是吟诵时常有的体态表现,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吟诵理论修养,就不难回答学生的提问: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考察,吟诵时的摇头晃脑是人的身体用有节律的动作来再现作品的节奏;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考察,脸露微笑、摇头晃脑往往出现在读到作品精彩处入神动情时,是因声入境、欣赏作品达到极致的重要标志。我的课所以重视吟诵理论的教学,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学生将来要肩负传授吟诵之学的重任,希望他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的学生能吟会诵古典美文,而且在理论上要能讲出个道道来,这样,传承绝学的效果会更好。话得说回来,我虽重视吟诵理论的教学,可一点也不轻视吟诵实践的教学——吟诵方法的传授和吟诵技能的训练,因为我知道,吟诵是门特殊的有声语言艺术,实践性是很强的,理论学得再多再好,却不会吟诵或吟诵得不美听,这样的空头理论有什幺用?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吟诵实践的教学要多于吟诵理论的教学。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在教吟杜牧的七绝《山行》时,先从理论上讲解吟诵的审美要求之一——“因声入境”;然后结合对这首名作的欣赏,具体教授吟诵这一首诗如何行腔使调、如何在行腔使调中巧妙运用“一音三韵”、抑扬顿挫等技巧,一边讲解,一边作示范吟诵;之后再教学生学吟几遍。再如,在教吟晏几道的令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时,先和学生一起对这首词的内容作了赏析;接着从理论上讲了诗词押韵与抒情的关系,指出此词押的是“支”韵“垂”、“时”)和“微”韵(“飞”、“衣”、“思”、“归”),韵脚字音给人以细声细气的感觉,很适宜传写词中主人公隐藏在心底的眷念歌女小苹的深情;然后教授学生用优美圆润的曼声柔音和摇曳多姿的行腔吟诵,以展现小晏令词那种“娉娉袅袅”的特有风神。这样教学,融理论、欣赏、实践于一炉,使学生容易领悟和掌握吟诵的要领,因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我以为,没有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成为合格的吟诵传人。为什幺呢?因为课堂上老师教吟过的作品数量毕竟有限,以后肯定会遇到许多老师没有教吟过的作品,怎幺办?要是你没有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那就很尴尬;反之,要是你有较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碰到这种情况,就能独立地解决好问题,并有可能在师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将吟诵之学发扬光大。在这方面,近代着名的国学大师和教育家唐文治堪称典范。当年他在出使日本期间,曾向桐城巨子吴汝纶请教吟诵之法。据钱师仲联先生讲,吴汝纶只给唐老夫子吟诵一篇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可他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超高的悟性和特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吴汝纶传授的吟诵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风行大江南北的“唐调”。我在教学中常用这个例子激励学生,同时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①加强吟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有个较好的基础。 ②重视类推套吟的教学与训练。吟诵与歌唱有一点不同:歌唱,一首歌有一首歌的调子;吟诵则同一格式的诗和同一词牌的词可用同一个调子进行类推套吟。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牧的《清明》都是平起式的七绝,学会了吟《早发白帝城》,就可用同一个调子来套吟《清明》。套吟时调子的基本框格不变,但必须按照“准于情”的原则进行,即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起伏变化恰当地处理音调、节奏和旋律。由于不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所以套吟时虽然调子的基本框格不变,但行腔使调时在感情色彩、速度和某些音节的特殊处理方面允许、也应该有所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类推套吟的能力,我在课上先重点教吟一首作品,再类推教吟一首同一格式而表现不同情感的作品,然后布置类推套吟作业,下堂课严格检查,表扬类推套吟得好的学生。这样做,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③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学生的水平与悟性高低不一,学习的内容也有难易之分,因而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也应因人而异。少数学生乐感差些、悟性低些,对学好吟诵产生畏难心理,对他们主要是帮助树立信心,并给予耐心辅导,让他们尽力学会吟诵老师教过的作品。那些悟性较高、学得好而快的学生,有时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感到吃不饱,我就指点他们课后参阅有关文献,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练吟课上没教过的作品,然后我来评点。实事求是地说,他们中的多数能较好地类推套吟同一格式的诗和同一词牌的词,而尚不能不教而会吟不同词牌的词和古文。这在客观上一是因为词和古文的吟诵比起诗来确实要难些——如词,有一千多种格式,不同格式的词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你学会了吟苏轼的《念奴娇》,不好就用吟《念奴娇》的调子去简单套吟李清照的《声声慢》;二是因为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安排多一点的时间教吟词和古文——我常常为此而感慨不已!不过,也有些学习尖子知难而进,尝试通过自己的钻研,能吟老师没教过的词,我对这些学生总是热情鼓励,需要帮助时作些指点。比如有个学生很喜欢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课上没教吟这首词,他就反复玩味词境、推敲音调,在我稍加指点下,便将这首词吟诵得美听动人。 上一篇快乐吟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