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铭
书不在多,有悟则灵。话贵在少,简短而精。斯是读书,需要用心。读书要认真,经典入我心。若要读好书,书中有黄金。可以来吟诵,真高兴。无烦恼之困忧,无难题之劳形。代代圣贤人,都因读书名。本人云:“读书真行!”
读书铭
书不在多,有悟则灵。话贵在少,简短而精。斯是读书,需要用心。读书要认真,经典入我心。若要读好书,书中有黄金。可以来吟诵,真高兴。无烦恼之困忧,无难题之劳形。代代圣贤人,都因读书名。本人云:“读书真行!”
胡斯然、陈艾丽
劳动铭
活不在多,想做就行。只要用心,做得安宁。斯是劳动,唯吾开心。有空就劳动,劳动可练心。平时做事快,家人夸我精。大家做好事,真殷勤。无杂念之乱心,无烦恼之劳形。天天劳动好,爸妈很高兴。吾自云:“何累之有?”
黄钰琪、李嘉琪
学子铭
书不在多,经典就行。行不在快,坚持就成。斯是求学,遂入我心。白天听课忙,夜晚自修勤。平时尊师教,考试不用惊。可以听音乐,打功夫。无噪音之扰耳,无杂事之烦心,少小须努力,长大有出息。内心云:“岂不乐乎?”
刘德威与父亲合作
师生铭
人不在美,有仁则行。学不在深,有善则成。斯是老师,惟吾尊敬。开门进教室,桌椅入眼睛。谈话有师生,往来无伤心。可以谈谈心,听听经。无粗口之乱耳,无打闹之扰情。南方番禺区,广地明德校。老师云:“何远之有?”
廖浩翔
美食铭
鸡腿太小,能吃就行。橙汁太少,能喝就行。斯是美食,惟吾好吃。餐桌上美食,菜色入帘青。炒菜用南乳,往来有家丁。可以吃牛扒,品鸡翅。无饥饿之苦恼,无作业之烦心。新强羊肉串,湖南炒肉丁。本人云:“少吃为好。”
温家进、陈晓枫
吃饭铭
饭不在多,有菜则行。菜不在多,吃得出名。斯是饭堂,只要开心。米饭胡萝卜,大蒜炒菜心。作业全抛开,品尝当精英。可以吃米饭,尝菜心。无竞争之苦恼,无上课之烦心。上有宿舍楼,前面有大厅。本人云:“何忧之有?”
彭曦玥
饭菜铭
饭不在香,能吃就行。汤不在鲜,能喝就行。斯是美食,我无此心。菜汤映碟绿,五色补身心。吃饭有腐乳,菜里无肉丁。可以少油盐,炒面筋。无香精之乱味,无毒素之劳形。城市鸡鸭毒,乡下饭菜馨。吾自云:“一念之差!”
这些才是四年级的孩子,仿写出这样作品,内容不低俗,主题鲜明,文意流畅,有韵味,我已经很满意了。这肯定是大量读经打下了基础,吟诵点亮了他们的心灯所至。他们的父母更感到惊喜不已!感叹自己读初中才学这篇文章,还没儿女们学得好!如此积累下去,相信孩子面对古文着作,绝不会象我们这样畏惧!
吟诵教学一年多来,孩子们学好之后就自编自演的热情一直未减。他们的爷爷奶奶看到他们的录像后哈哈大笑,说:“现代的孩子们终于找到童年的快乐了!”是啊,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一旦符合天性的需要,学习便是生命的一种享受。孔老夫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真实的。我开始理解南怀谨大师曾讲过的一句话:“古代的孩子读书,都是在唱唱跳跳中就学会了。”我仿佛在学习吟诵后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古代孩子们快乐学习的情景。我想,这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啊!中央领导不断呼吁:学生作业要减负!另外的社会现实是:家长为孩子的学业忧心重重,教师为学生的成绩疲于奔命。学习和教育从何时起变成了全民的负担?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想,这种痛苦的根源,首先是学习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学习为了功利,就要承担得失之苦;学习为了修身,即可安享智慧通达之乐,身心安康愉悦,方有家庭的和顺,实现国之太平。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出了问题。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手段,教与学都可以在非常快乐的方式下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千年来,中国大量的典籍都是通过中国式的读书法——吟诵装进了学生的肚子里,被吸收消化才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现在能留存下来的的文字典籍,大多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口传心授的部分大多已被西学的巨浪冲走了。好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的仁人志士们,独具慧眼,几年前就开始了吟诵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如今送宝到了全国许多学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学生之福,教师之福,家长之福,国家之福!
去年暑假,高校长带领谢敏、康彬和我三位老师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参加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举办的第一届中级师资班培训,为期一个月时间。在班上学习了长篇古文的吟诵以后,我们才发现,平时学生们如果长时间大声朗读经典,常常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声音嘶哑,甚至伤气伤身。而中国人在“五四”运动以前,几千年来,读书皆吟诵,连续读书的时间比我们课堂的时间长得多,背诵的量是我们现代人的百倍左右,却不会出现伤气伤身的现象。经过学习体验吟诵,我总结有几个特点:一是用丹田之气息发音,几乎不用嗓子;二是声音沉稳舒缓,容易让身心松静自然;三是以完整的文意断句,以简单旋律贯通,通篇声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四是吟诵过程中语速可快可慢,声高声强声长由读书者领会文意而调整;五是吟诵过程中津液自生,中气充足,养气养生。我想,这种中国式的读书方法如果能普遍在老师和学生身上体现出来,那读书即是养气养生,开智开慧,岂不妙哉!我曾到未断诵经传承的佛家和道家庙宇去求证,跟随师父们诵经,体验的效果感觉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儒释道三家都十分重视诵经方法,长期这样传承,一定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孔夫子说过:“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可见声音的涵义和力量远在文之上。既然我们有志于寻求自己文化的源头,恢复其本来面目,那就更应该重视中国式读书法——吟诵的传承!
饮水思泉,王财贵教授十几年来,在全球不遗余力地推广儿童读经教育,让许多中国人重拾华厦瑰宝,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2011年4月26日上午,王教授还亲临我校指导读经工作,给予我们莫大的鼓励!在此深表谢意!当我们全校普及读经时,又遇到了中国抢救、传承和推广吟诵第一人徐健顺教授,是他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吟诵诗词文赋和经典的快乐,为孩子们走进中国古文化的大门送来了金钥匙。对这两位贵人,我们无限感恩和敬重!我们愿永远紧跟他们的步伐,忠诚于他们的事业!吟诵可以点亮读经孩子的心灯,我华厦文化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文化的复兴就真正有希望了!热爱传统文化的各位仁人志士们,让我们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一起共同努力吧!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上一篇:昂起头来 | 下一篇:让吟诵如雪莲般绽放 |